骨痛,节乃有动,注下,温疟,腹中暴痛,血溢流注,精液乃少,目赤,心热,甚则瞀闷懊憹,善暴死。刻终大温,汗濡玄府,其乃发也,其气四。动复则静,阳极反阴,湿令乃化乃成,华发水凝,山川冰雪,焰阳午泽,怫之先兆也。

  有怫之应而后报也,皆观其极而乃发也。木发无时,水随火也。谨候其时,病可与期,失时反岁,五气不行,生化收藏,政无恒也。

  帝曰:水发而雹雪,土发而飘骤,木发而毁折,金发而清明,火发而曛昧,何气使然?

  岐伯曰:气有多少,发有微甚,微者当其气,甚者兼其下,徵其下气而见可知也。

  帝曰:善。五气之发,不当位者,何也?

  岐伯曰:命其差。

  帝曰:差有数乎?

  岐伯曰:后皆三十度而有奇也。

  帝曰:气至而先后者何?

  岐伯曰:运太过则其至先,运不及则其至后,此候之常也。

  帝曰:当时而至者,何也?

  岐伯曰:非太过非不及则至当时,非是者眚也。

  帝曰:善。气有非时而化者,何也?

  岐伯曰:太过者当其时,不及者归其己胜也。

  帝曰:四时之气,至有早晏高下左右,其候何如?

  岐伯曰:行有逆顺,至有迟速,故太过者化先天,不及者化后天。

  帝曰:愿闻其行何谓也?

  岐伯曰:春气西行,夏气北行,秋气东行,冬气南行。故春气始于下,秋气始于上,夏气始于中,冬气始于标;春气始于左,秋气始于右,冬气始于后,夏气始于前,此四时正化之常。故至高之地,冬气常在,至下之地,春气常在,必谨察之。

  帝曰:善。

  黄帝问曰:五运六气之应见,六化之正,六变之纪,何如?

  岐伯对曰:夫六气正纪,有化有变,有胜有复,有用有病,不同其候,帝欲何乎?

  帝曰:愿尽闻之。

  岐伯曰:请遂言之。夫气之所至也,厥阴所至为和平,少阴所至为暄,太阴所至为埃溽,少阳所至为炎暑,阳明所至为清劲,太阳所至为寒雰。时化之常也。

  厥阴所至为风府、为璺启;少阴所至为火府、为舒荣;太阴所至为雨府、为员盈;少阳所至为热府、为行出;阳明所至为司杀府、为庚苍;太阳所至为寒府、为归藏。司化之常也。

  厥阴所至为生、为风摇;少阴所至为荣、为形见;太阴所至为化、为云雨;少阳所至为长、为蕃鲜;阳明所至为收、为雾露;太阳所至为藏、为周密。气化之常也。

  厥阴所至为风生,终为肃;少阴所至为热生,中为寒;太阴所至为湿生,终为注雨;少阳所至为火生,终为蒸溽;阳明所至为燥生,终为凉;太阳所至为寒生,中为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