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
岐伯曰:孙络之脉别经者,其血盛而当泻者,亦三百六十五脉,并注于络,传注十二脉络,非独十四脉络也。内解泻于中者,十脉。
素问·气穴论篇释译:
黄帝问道:我听说人体上的气穴有三百六十五个,以应一年之日数,但不知其所在的部位,我想听你详尽地讲讲。
岐伯稽首拜了两拜回答说:你所提出的这个问题太重要了!若不是圣帝,谁能穷究这些深奥的道理!因此请允许我将气穴的部位都一一讲出来。
黄帝拱手谦逊退让地说:先生对我讲的道理,使我很受启发,虽然我尚未看到其具体部位,未听到其具体的数字,然而已经使我耳聪目明地领会了。
岐伯说:你领会得如此深刻,这真是所谓“圣人易语,良马易御”啊!
黄帝说道:我并不是易语的圣人,世人说气穴之数理可以开阔人的意识,现在我向你所询问的是气穴的数理,主要是开发蒙昧和解除疑惑,还谈不到什么深奥的理论。然而我希望听先生将气穴的部位尽情地全都讲出来,使我能了解它的意义,并藏于金匮之中,不敢轻易传授于人。
岐伯拜了两拜站起来说:我现在就谈吧!背部与心胸互相牵引而痛,其治疗方法应取任脉的天突穴,督脉的十椎(指至阳穴)下,以及上纪。上纪就是胃脘部的中脘穴,下纪就是关元穴。背在后为阳,胸在前为阴,经脉斜系于阴阳左右,因此其病前胸和后背互相牵引而痛涩,胸胁痛得不敢呼吸,不能仰卧,上气喘息,呼吸短促,或一侧偏痛,若经脉的邪气盛满则溢于络,此络从尻脉(督脉的别络)开始斜出,络胸胁部,支脉连于心、贯穿横膈,上肩而至天突穴,再斜下肩交于背部十椎(指至阳穴,所以取此三个穴位(天突穴、至阳穴、中脘穴)治疗背部与心胸互相牵引的疼痛)。
五脏各有(井、荥、俞、经、合穴)五俞,五五二十五,左右共五十穴。六腑各有(井、荥、俞、原、经、合穴)六俞,六六三十六,左右共七十二穴。治热病的有五十九穴。治诸水病的有五十七穴。在头部有五行,每行五穴,五五共有二十五穴(读注:头部二十五穴包含在治热病的五十九穴中)。脊椎两旁各有五穴(五脏的背俞穴),二五共有十穴。大椎两傍各有一个(指大杼穴),共有二穴。目瞳子(即瞳子髎穴)、浮白穴二穴,左右共有四穴。两髀厌分中(指环跳穴),共有二穴。犊鼻穴有二穴。耳中多所闻(指听宫穴)有二穴。眉本(即攒竹穴)有二穴。完骨穴有二穴。项中央(指风府穴)有一穴。枕骨(即头窍阴穴)有二穴。上关穴有二穴。大迎穴有二穴。下关穴有二穴。天柱穴有二穴。巨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