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曰:愿卒闻之。歧伯曰:人之所受气者,谷也,谷之所注者,胃也。胃者,水谷气血之海也。海之所行云气者,天下也。胃之所出气血者,经隧也。经隧者,五脏六腑之大络也,迎而夺之而已矣。

  黄帝曰:上下有数乎?歧伯曰:迎之五里,中道而止,五至而已,五往而脏之气尽矣,故五五二十五,而竭其输矣,此所谓夺其天气者也,非能绝其命而倾其寿者也。

  黄帝曰:愿卒闻之。歧伯曰:窥门而刺之者,死于家中;入门而刺之者,死于堂上。
  黄帝曰:善乎方,明哉道,请着之玉版,以为重宝,传之后世,以为刺禁,令民勿敢犯也。

 

灵枢·玉版篇释译:


  黄帝说:我以为用九针治疗疾病是小道,先生却说它上合于天,下合于地,中合于人,我觉得这恐怕是过于夸大了针的作用,请讲讲其中道理。

  岐伯说:什么东西比针更大呢?比针大的,有各种兵器,但兵器是为杀人而准备的,不是治病救人的工具。而人是天地间最可宝贵的,怎可不与天地相参伍呢?治理人民之事,针是不可缺少的。那么,针与各种兵器相比,究竟哪个小呢?

  黄帝说:疾病发生的时候,有因为喜怒无常,饮食不加节制,五脏的阴气不足,六腑的阳气有余,以致营卫之气不能正常运行,于是病发而形成为痈疽的。由于阴阳之气不能畅通,而邪热结聚逼迫,于是化而为脓,象这样的病,能用小针刺治吗?

  岐伯说:圣人不能使之化而向善的,就叫做邪,邪不可留而不除,所以,两军对敌,旗帜相望,锋锐的兵器排列在原野,这局面不是一时一日谋划而成;治下的百姓听从使唤,有令则行,有禁则止,境内终不蒙受兵戈、战乱的苦难,这局面也并非是顷刻之间或一时一日教化的结果。养身如同治国,使身体遭受了痈疽的病苦,以至脓血积聚,这不是离开养生之道太远了吗?痈疽的发生,脓血的形成,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从地下钻出来的,而是细微的病因累积所致。所以,圣人是在病患尚未显露时就加以防治,而愚人是在病患已经形成之后才面对它。

  黄帝说:痈疽已经形成,而未予重视;已经化脓,却没有发现,这该怎么办呢?

  岐伯说:痈疽已经化脓,常是十死一生。所以,圣人注意防治,不使病患形成。而圣人研制出有效的药方,把它书写在竹帛上,让有艺能的人继承、传播于后世,使它永无失坠之时,正是为了那些病患已成而不予重视的人们啊!

  黄帝说:痈疽已有了脓血之后才治疗,可不可以用小针刺治而予以引导、排脓呢?

  岐伯说:用小针刺治小痈疽,功效小;用大针刺治大痈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