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我人众生寿者相是虚幻相,离一切诸相就名叫做诸佛。佛告诉须菩提:就是如此,就是如此。如果有人能够听到此经,不惊讶我人众生寿者相原来是虚幻相;不恐怖无上正等正觉原来也是梦幻境界;不畏惧无上正等正觉法不可取不可说,当知这种人很稀有。为什么呢?须菩提,如来所说最稀有无上的般若波罗蜜,就是虚幻的第一波罗蜜,只是名叫做第一波罗蜜。须菩提,以实践忍辱之行,到达不生不灭境界,如来说是虚幻的忍辱波罗蜜,只是名叫做忍辱波罗蜜。为什么呢?须菩提,在实践履行当中,如果有我人众生寿者相,就不能名叫忍辱波罗蜜。为什么呢?比如以前,歌利王为试验我有没有嗔恨心,而割宰我的身体,我在那个时候,没有我相、没有人相、没有众生相、没有寿者相。为什么呢?因为我的眼睛耳朵四肢,被歌利王一一支解时,如果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当会生起嗔恨心,那么就不可能在我发誓:“如果我没有起嗔恨心,让身体复元如故”时,身体就真的复元如故了。须菩提,又念过去,五百生作忍辱仙人,在那些时候,我没有我相没有人相没有众生相,没有寿者相。所以,须菩提,菩萨应当离一切相。发无上正等正觉心,不应当住物质现象上生起妄想心,比如眼睛看见可爱的色相,心知可爱,但不要生起贪爱喜欢,看见不可爱的色相,心知不可爱,但不要生起厌恶情绪。向来,我们身处清净环境,便想多待一会儿,这已经生起贪爱欢喜心,如果处在污秽环境,行动自然快捷,巴不得赶快离开,这已经生起厌恶心。当我们看到俊男美女,习惯性地多看他一眼,诸君,这是欲心!当我们和面目可憎的人在一块时,厌恶之情油然而生,这也是欲心在作祟,没有欲心不会有厌恶之情绪。还有,我们见钱眼开,见宝物便想要拥有,布施时心生不舍,都已经生妄想心,住物质现象上,处在凡夫境界,无上正等正觉心本来如如不动,你自己背离迷失,背离了菩提。不应当住在声音、香气、滋味、细滑、思想记忆等现象上生起妄想心,比如耳朵听到悦耳的声音,心知声音悦耳,但不要生起贪爱喜欢,听到聒噪声音,心知聒噪,但不要生起厌恶情绪。悠扬的音乐令人情绪波动,所谓陶醉,已经堕在妄想境,如果听到刺耳的声音,心烦不安,都已经无上正等正觉心。平日最常面临的是听到动心的异性声音,你如果觉得好听,想多听他一句话,当心,你可能已经堕入欲心,如你觉得某人说话令人厌恶,不必有厌恶的情绪产生,你如果心生厌恶,所发露的无上正等正觉心本来如如不动,在这个时候,你自己背离迷失,背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