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在阳蹻脉(金门穴)的上面,委中穴下面五寸(的承筋穴),视其血络盛满的地方刺其出血。

  飞阳脉(足太阳的别名是飞阳,在离脚踝七寸的地方,别走少阴。阴维之脉,起于足少阴筑宾穴,为阴维之郄。所以飞阳脉,是阴维之原、从太阳之脉、走少阴而起)发病使人腰痛,痛的时候令人烦恼,厉害时因恐惧而感到悲伤。治疗时应刺飞阳脉,在内踝上五寸,在足少阴经与阴维脉交会的地方(筑宾穴)。

  昌阳脉(昌阳,是足少阴肾经的腧穴名,又名复溜穴。昌阳脉指足少阴经在小腿部的一段)发病使人腰痛,疼痛牵引胸膺部,眼睛视物昏花,严重时腰背向后反折,舌卷短不能言语。治疗时应刺足大筋内侧二次,其穴位在内踝上足大筋的前面、足太阴经的后面,内踝上二寸处(的复溜穴)。

  散脉(唐•王冰注为足太阴之别络;明•马莳认为王说无据,但找不到更好的解释;清•张志聪解释为冲脉,但与下文所述不合。查多数注家认为,本篇独未论足太阴,所以王说有其合理性。)发病使人腰痛而发热,热甚则生心烦,腰下好像有一块横木梗阻其中,严重的会发生遗尿。治疗时应刺散脉在膝前骨肉分间,经络的外侧,看到有青筋缠束的地方,即用针刺三次。

  肉里脉(足少阳胆经,有阳辅穴,又名分肉。肉里脉,为少阳所生,阳维脉气所发之处。)发病使人腰痛,痛得不能咳嗽,咳嗽则筋拘急挛缩。治疗时应刺肉里脉二次,其穴在足太阳经的外前方,足少阳经绝骨穴(今名悬钟穴)的后面(阳辅穴)。

  腰痛挟脊背而痛,上连头部拘强不舒,眼睛昏花,好像要跌倒。治疗时应刺足太阳经的委中穴出血。腰痛时,有寒冷感觉的,应刺足太阳经和足阳明经(,以散阳分之阴邪);有热感觉的,应刺足厥阴经(,以去阴中之风热);腰痛不能俯仰的,应刺足少阳经(,以转枢机关);若内热而喘促的,应刺足少阴经(,以壮水制火),并刺委中的血络出血。腰痛时,感觉上部寒冷,头项强急不能回顾的,应刺足阳明经;感觉上部火热的,应刺足太阴经;感觉内里发热兼有气喘的,应刺足少阴经。(读注:最后一句与本段中间的内容重复。)

  大便困难的,应刺足少阴经。少腹胀满的,应刺足厥阴经。腰痛犹如折断一样不可前后俯仰,不能上举的,应刺足太阳经。腰痛牵引脊骨内侧的,应刺足少阴经。

  腰痛时牵引少腹,引动季胁之下,不能后仰,治疗时应刺腰尻交处,其部位在两踝骨下挟脊两旁的坚肉处(下髎穴)。

  针刺时以月亮的盈亏计算针刺的次数,针后会立即见效。取穴时,左痛刺右侧、右痛刺左侧的方法。

上一页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