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就行了。
黄帝问道:夏天针刺,取盛经分腠之间,是什么道理?
岐伯说:夏天火气开始当令,心气开始生长壮大;如果脉形瘦小而搏动气势较弱,是阳气充裕流溢于体表,热气熏蒸于分肉腠理,向内影响于经脉,所以针刺应当取盛经分腠。针刺不要过深只要透过皮肤而病就可痊愈,是因为邪气居于浅表部位的缘故。所谓盛经,是指丰满充足的阳脉。
黄帝问道:秋天针刺,要取“经”穴和“输”穴,是什么道理?
岐伯说:秋气当令肺气开始收敛肃杀,金气渐旺逐步盛过衰退的火气,阳气在经脉的合穴,阴气初生,遇湿邪侵犯人体,但由于阴气未至太盛,不能助湿邪深入,所以针刺取经的“输”穴以泻阴湿之邪,取阳经的“合”穴以泻阳热之邪。由于阳气开始衰退而阴气未至太盛,所以不取“经”穴而取“合”穴。
黄帝问道:冬天针刺,要取“井”穴和“荥”穴,是什么道理?
岐伯说:冬天水气开始当令,肾气开始闭藏,阳气已经衰少,阴气更加坚盛,太阳之气浮沉于下,阳脉也相随沉伏,所以针刺要取阳经的“井”穴以抑降其阴逆之气,取阴经的“荥”穴以充实不足之阳气。因此说:“冬取井荥,春不鼽衂(流鼻血)。”就是这个道理。
黄帝道:先生说过治疗热病的五十九个腧穴,我已经知道其大概,但还不知道这些腧穴的部位,请告诉我它们的部位,并说明这些腧穴在治疗上的作用。
岐伯说:头上有五行,每行五个穴位(指中间(督脉)的上星、囟会、前顶、百会、后顶穴,次两旁(足太阳膀胱经)的五处、承光、通天、络却、玉枕穴,又次两旁(足少阳胆经)的头临泣、目窗、正营、承灵、脑空穴,共二十五穴),能泄越诸阳经上逆的热邪。大杼、膺窗、缺盆、背俞(风门穴的别称)这八个穴位,可以泻除胸中的热邪。气冲、三里、上巨虚、下巨虚这八个穴位,可以泻出胃中的热邪。云门、肩髃、委中、髓空(悬钟的别称)这八个穴位,可以泻出四肢的热邪。五脏的俞穴在脊椎的两旁共五个(指魄户、神堂、魂门、意舍、志室穴),左右共十穴,是泻五脏之热的腧穴。以上共五十九个穴位,都是治疗热病的腧穴。
黄帝说:人感受了寒邪反而会传变为热病,这是什么原因?
岐伯说:寒气盛极,就会郁而发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