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之阳之陵泉也。
灵枢·九针十二原篇释译:
黄帝向岐伯问道:我抚爱万民,供养百官,而征收他们的租税,很哀怜他们不能终尽天年,还接连不断发生疾病。我想叫他们不服苦药,不用砭石,只是用细小之针,刺入肌肤,就可达到疏通经脉,调和血气,使气血的运行在经脉中起到逆顺往来的相合作用。为了使这种疗法传于后世,就必须制定出针经之法;为使针法永远不灭,历久而不失传,容易运用,而又难以忘记,这又必须制定出细针进退深浅的准则来。此外,还要分析篇目章句,辨别腑腧脏腧,制定出针的长短之数,使其各具形态,主要是先编成一部针经,我想听听实际内容。
岐伯答道:我想按照次序,有条有理地,从小针开始,直到九针,叙说一下其中的道理。小针的要诀,说起来好象容易,但是要达到精微的境界却是很难的。一般的医生拘守形体,只知道在病位上针刺;高明的医生却能根据病人神情气色的变化针治疾病,真神啊!人身的经脉,就象门户一样,邪疾可从门户侵入体内,如果看不出是什么病,又哪能了解发病的原因呢?针刺的微妙,在于如何运用疾徐手法,一般的医生拘守四肢关节的穴位治病,高明的医生却能把握经气的机动。经气的机动,是不会离开孔穴的。其中所蕴藏的道理,是极精而微妙的。当邪气盛时,不可迎而补之;邪气衰时,不可追而泻之。懂得气机变化的道理,就不会有丝毫的差误;不懂得气机变化的道理,就会针不应手,如同弓弩扣之不发。因此,针刺必须掌握气的往来顺逆盛衰之机,才能真正起到治疗的作用。一般的医生对此昏昧不知,只有高明的医生才能知其妙处。正气之去叫做逆,正气之来叫做顺,明白了逆顺之理,就可以大胆直刺,不用再问了。如果正气已虚,反而用泻法,怎能不更虚呢?如果邪气正盛,而用补法,怎能不更实呢?所以,必须迎其邪而泻,随其去而补,对于泻补之法,要用头脑仔细分析使用,那样,针刺之道就比较详尽了。
大凡用针时,正气虚则用补法,邪气满则用泻法,有长久淤血的用破除法,邪气胜的用攻下法。大概是慢进针而快出针,急按针孔的为补法;快进针而慢出针,不按针孔的为泻法。这种补和泻的作用,似有感觉又无感觉。要细察气的后来与先至,决定去针或留针。总之,不管是用补法还是用泻法,要使病人感到补之若有所得,泻之若有所失。补泻的要点,在九针有不同之妙。需要补或泻时,用针刺手法就可以了。如用泻法,根据时日将针纳入,得气之后,摇大针孔,转而出针,可使邪气随针而出。假如出针后马上按闭针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