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谨守勿内,是谓得气。
凡刺之禁:新内勿刺,新刺勿内;已醉勿刷,已刺勿醉;新怒勿刺,已刺勿怒;新劳勿刺,已刺勿劳;已饱勿刺,已刺勿饱;已饥勿刺,已刺勿饥;已渴勿刺,已刺勿渴;大惊大恐,必定其气乃刺之。乘车来者,卧而休之,如食顷乃刺之。出行来者,坐而休之,如行千里顷乃刺之。凡此十二禁者,其脉乱气散,逆其营卫,经气不足,因而刺之,则阳病入于阴,阴病出为阳,则邪气复生。粗工勿察,是谓代身,形体淫佚,乃消脑髓,津液不化,脱其五味,是谓失气也。
太阳之脉,其终也。戴眼,反折,瘈瘲,其色白,绝皮乃绝汗,绝汗则终矣。
少阳终者,耳聋,百节尽纵,目系绝,目系绝,一日半则死矣。其死也,色青白,乃死。
阳明终者,口目动作喜惊、妄言、色黄;其上下之经盛而不行,则终矣。
少阴终者,面黑齿长而垢,腹胀闭塞,上下不通而终矣。
厥阴终者,中热溢干,喜溺,心烦,甚则舌卷,卵上缩而终矣。
太阴终者,腹胀闭不得息,气噫,善呕,呕则逆,逆则面赤,不逆则上下不通,上下不通则面黑,皮毛憔而终矣。
灵枢·终始篇释译:
大凡针刺的法则,全在《终始》篇里。明确了解了终始的意义,就可以确定阴经阳经的关系。阴经与五脏相通,阳经与六腑相通。阳经受气于四肢之末,阴经受气于五脏。所以泻法是迎而夺之,补法是随而济之。掌握了迎随补泻的方法,可以使脉气调和。而调和脉气的关键,一定要明白阴阳的规律,五脏在内为阴,六腑在外为阳。要想把这些理论传于后世,就要有坚定不移的信心和正确的学习态度,如果轻视它,这些理论和方法就可能失传,而那些庸医贪图名利,更不会有好下场。
谨根据天地阴阳的道理来说明终始大义吧。所谓终始,是以十二经脉为纲纪,从脉口、人迎两穴,就可知道五脏六腑的阴阳有余与不足,平衡与不平衡,而阴阳盛衰的道理也就大致如此了。所说的平人就是没有疾病的人,没病人的脉口、人迎的脉象与四季相应,脉口、人迎互相呼应,往来不息,六经的脉搏动而不止。四时冷热虽有变化,脉口、人迎都能各自发挥本能而不相犯,形肉和血气也能协调一致,这就是所说的平人。气短的病人,脉口、人迎都虚弱无力,而尺肤和脉象又不相称。象这样的,就是阴阳都不足的象征,补阳就会使阴气衰竭,泻阴就会使阳气亡脱。这样的病人,只可用缓剂补养。如果不好,也可服用一些急剂。这种病,不过一段相当长的时间,是不容易好的。如不这样治疗,而用针刺的泻法,就会损伤五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