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沾益知县,后升东川府巧家厅同知。咸丰元年告老还乡,十数年谢世,卒年78岁。黎恂不以进士为读书之终,却以进士为读书之始。回乡奔丧之际,以养廉白银万两购置古籍秘本返遵,于沙滩居宅辟“锄经堂”陈列古籍,供族亲弟子攻读。其外甥郑珍及其门生莫友芝,得益于此处藏书,名满西南,称经学大师;子黎兆勋,侄黎庶著、黎庶蒸、黎庶昌、孙黎汝谦,均受益于此,以文学知名于世。遵义文化,风韵百年,源于沙滩,以询为先。
  黎恺:1788~1842,字子元,一字雨耕,晚号石头山人。黎恂之弟。身体瘦弱却有悟性,诸子百家之书,一经过目即能抓住要领,记诵精粹章节。性格豪爽,有乃父遗风。清道光五年(1825年)举人。与长兄黎雪楼共被里人誉为黎氏双壁。48岁时以大挑二等选任教职,先后任大定(今大方)府学教授、印江县学和开州(今开阳)县学训导,卒于任上。黎恺一生清贫,工诗词,著有《近溪山房诗抄》、《石头山人词抄》、《教余教子录》等。
  黎庶昌:贵州遵义人,清末散文家,曾为曾国藩僚属,与张裕钊、吴汝纶、薛福成并称:“曾门四弟子”。历任驻英、法、德、日四国参赞,又为出使日本大臣。论文推衍曾国藩之说,尊崇桐城派,作有《拙尊园丛稿》,编有《读古文辞类纂》。

迁徙分布
  黎姓最早繁衍于古黎国之地,即今山西省黎城县一带。早在战国时,黎氏就有向外迁徙的。据《黎氏族谱》所载,战国时“黎氏之族或因官而处,或避难而居,于是西入梁(今属陕西)、益(今云南晋宁县),东向青、徐(今属山东、江苏),南迁交、广(今属广西、广东及越南北部一带),北徙燕、冀(今属河北)”。到汉朝时,黎姓还有迁居江西、湖南的。至魏晋南北朝时,由于北方战乱,黎姓家族再次南迁,并在以后的时间里也主要繁衍迁徙于南方各地,浙江、福建也有黎氏迁居。宋、明以后,黎姓逐渐遍布全国各地,但仍以南方分布最多。换言之,历史上,黎氏是我国较典型的一个南方姓氏。

上一页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