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帝太戊时为相。伊尹子。与臣扈、巫咸共辅太戊治国。相传毫(今山东曹县东南)有祥桑、谷共生于朝,一夕大拱。太戊惧,伊陟曰:“妖不胜德,帝之政岂有阙欤。”太戊从其言而修德,祥桑枯死。是时,诸侯归殷。
  伊籍
  三国蜀汉臣。字机伯,荆州南阳人。年少时便依附于同乡刘表。刘备落难到荆州时,伊籍时常拜访,托请刘备照顾。刘表病死,伊籍转投刘备,一起渡江南下。后随刘备入蜀,刘备定益州,伊籍任左将军从事中郎,其待遇次于简雍、孙乾等。后升任为昭文将军,并与诸葛亮、法正、刘巴、李严共同编制《蜀科》。
  伊馥
  (?-453),北朝北魏将领。代(今山西代县)人。少勇健,走及奔马,善驰射,力能曳牛。神麚初,擢为侍郎。太武讨凉州,馛参与决策,从征至姑藏。以功拜秘书监,赐爵河南公。后官至平尚书事卒。
  伊盆生
  北魏将领。馛孙。初为统军,累有战功。明帝时,历洛州刺史、西道别将、行岐州刺史。为当时名将。任西道都督,战死。
  伊慎
  (?-811),唐将领。字寡悔,兖州(今山东滋阳)人。以善射补折冲都尉,嗣为大将,封南充郡王。贞元末官至奉义节度,拜检校右仆射,兼右卫上将军。谥曰壮缪。以武毅通文理,砚席楷隶,师心自得。
  伊广
  唐臣。中和年间为忻州刺史,以天下大乱,乃归心李克用。曾任汾州刺史。常参与谋划军略,交接诸藩,号为称职。累迁至检校司徒。乾宁年间从征刘仁恭,阵亡于成安寨。
  伊桑阿
  (1638-1703),清臣。伊尔根觉罗氏,满洲正黄旗人。顺治进士,授礼部主事,累擢内阁学士。康熙十四年(1675),迁礼部侍郎,擢工部尚书、户部尚书。时三藩叛乱,因吴三桂踞湖南,命他先后赴江南和茶陵督治战舰,为平叛作准备。后俄罗斯犯边,又奉往宁古塔造船。历兵、礼二部尚书。二十七年,拜文华殿大学士兼吏部尚书。充三朝国史总裁,《平定朔漠方略》总裁。黄河决,又奉令勘视河工。因淮扬水灾,疏请蠲免次年田赋。入阁十五。康熙四十二年卒。谥文端。
  伊秉绶
  (1751-1815),清书法家。字组似、墨卿,号默庵。福建宁化人。曾任刑部主事、迁员外郎、惠州知府、扬州知府。工诗文,善书法,长于隶、楷、行、草,隶书初学桂馥,后专宗汉隶,并融篆书笔意于隶书,其书间架博大,笔法质朴浑厚,气势雄强。行草书取法王羲之、李东阳、颜真卿,笔致凝炼有力。著《留春草堂集》。

迁徙分布
  伊姓起源于河南伊水流域,早期在中原地区活动,汉唐时在今山东、山西均有伊氏踪迹,以陈留郡(今河南开封)为郡望。宋代以来,在今山东、河北、天津、北京、江苏、福建、广东、云南及东北地区均有伊氏分布。如今伊姓虽然人口不多,但分布极广,尤以河北为多。目前伊姓人口没有进入全国前三百位。

上一页  [1] [2] [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