斤(酸平) 枳实半斤(炙,苦寒) 大黄一斤(去皮,苦寒) 厚朴一斤(炙,去皮,苦温) 杏仁一斤(去皮尖,熬,别作脂,甘温)

  右六味,为末,炼蜜为丸,桐子大,饮服十丸,日二服,渐加,以知为度。

  太阳病三日,发汗不解,蒸蒸发热者,属胃也,调胃承气汤主之。

  伤寒吐后,腹胀满者,与调胃承气汤。

  太阳病,若吐、若下、若发汗,微烦,小便数,大便因硬者,与小承气汤和之愈。

  得病二三日,脉弱,无太阳柴胡证,烦躁,心下硬,至四五日,虽能食,以小承气汤少少与,微和之,令小安,至六日,与承气汤一升。若不大便六七日,小便少者,虽不能食,但初头硬,后必溏,未定成硬,攻之必溏,须小便利,屎定硬,乃可攻之,宜大承气汤。 伤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无表里证,大便难,身微热者,此为实也。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发热,阳明汗多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发汗不解,腹满痛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腹满不减,减不足言,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阳明少阳合病,必下利。其脉不负者,顺也;负者,失也。互相克贼,名为负也。脉滑而数者,有宿食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病人无表里证,发热七八日,虽脉浮数者,可下之。假令已下,脉数不解,合热则消谷喜饥,至六七日,不大便者,有瘀血,宜抵当汤。

  若脉数不解,而下不止,必胁热而便脓血也。

  伤寒,发汗已,身目为黄,所以然者,以寒湿在里,不解故也。以为不可下也,于寒湿中求之。

  伤寒七八日,身黄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满者,茵陈蒿汤主之。

  伤寒身黄发热者,栀子蘖皮汤主之。

  栀子蘖皮汤方

  栀子一十五个(苦寒) 甘草一两(甘平) 黄蘖二两

  右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半,去滓,分温再服。

  伤寒瘀热在里,身必发黄,麻黄连轺赤小豆汤主之。

  麻黄连轺赤小豆汤方

  麻黄二两(甘温,去节) 赤小豆一升(甘平)连轺二两(连翅房也,苦寒) 杏仁四十个(甘温,去皮尖) 大枣十二枚(甘温) 生梓白皮一升(苦寒) 生姜二两(辛温,切) 甘草二两(炙,甘平)

  以上八味,以潦水一斗,先煮麻黄,再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分温三服,半日服尽。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法

    问:有太阳阳明、有正阳阳明、有少阳阳明三种不同的病症,各是指的什么?答:太阳阳明证,就是指脾约证,即胃燥津伤而引起的便秘证。正阳阳明,就是指胃家实证,即肠胃燥热积滞成实证。少阳阳明,是指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