岐伯说;若上焦不通利,可使皮肤致密,腠理闭塞,汗毛孔不通,如此则卫气不得发泄散越,(郁而发热,)所以发生外热。

  黄帝说:阴盛则生内寒是怎样的呢?

  岐伯说:若寒厥之气上逆,寒气积于胸中而不下泄,寒气不泻,则阳气必受耗伤,(阳气耗伤)则寒气独留,(寒性凝敛)则营血凝涩,营血凝涩则脉行不畅,其脉搏必见盛大而涩,所以成为内寒。

  黄帝说:阴与阳相并,气与血相并,疾病已经形成时,怎样进行刺治呢?

  岐伯说:刺治这种疾病应取其经脉,病在营分的刺治其血,病在卫分的刺治其气,同时还要根据病人形体的肥瘦高矮,四时气候的寒热温凉,决定针刺次数的多少,取穴部位的高下。

  黄帝说:血气和邪气已并,病已形成,阴阳失去平衡的,刺治应怎样用补法和泻法呢?

  岐伯说:泻实证时,应在气盛的时候进针(,即在病人吸气时进针),使针与气同时入内,(刺其俞穴)以打开邪气外出之门,以利于邪气外出于户,(并在病人呼气时出针,)使针与气同时外出,这样可使精气不伤,邪气得以外泄;在针刺时还要使针孔不要闭塞,以排泄邪气,应摇大其针孔,而通利邪气外出的道路,这叫做“大泻”,出针时先以左手轻轻切张针孔周围,然后迅速出针,这样亢盛的邪气就可穷尽。

  黄帝说:怎样补虚呢?

  岐伯说;以手持针,不要立即刺入,先安定其神气,待病人呼气时进针,即气出针入,(针刺入后不要摇动,)使针孔周围紧密与针体连接,使精气无隙外泄,当气至针下时,迅速出针,(但要在病人吸气时出针,)气入针出,使针下所至的热气不能内还,出针后立即按闭针孔,使邪气布散于外,而精气得以保存于内。针刺侯气时,要耐心等待,必俟其气至而充实,始可出针,这样可使已至之气不致散失,远处未至之气可以导来,这叫做补法。

  黄帝说:先生说虚证和实证共有十种,都是发生于五脏,但五脏只有五条经脉,而十二经脉,每经都能发生疾病,先生为什么只单独谈了五脏?况且十二经脉又都联络三百六十五节,节有病也必然波及到经脉,经脉所发生的疾病,又都有虚有实,这些虚证和实证,又怎样和五脏的虚证和实证相结合呢?

  岐伯说:五脏和六腑本有其表里关系,经络和肢节各有其所发生的虚证和实证,应根据其病变所在,随其病情的虚实变化,给予适当的调治。如病在脉,可以调治其血;病在血分,可以调治其络脉;病在气分,可以调治其卫气;病在肌肉,可以调治其分肉间;病在筋,可以调治其筋;病在骨,可以调治其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