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针各有不同的功能,形状也各不相同,要根据病情分别选用。针刺的关键,是要得气,得气即必有疗效,疗效的可靠,就象风吹乌云消散,很明朗地看到苍天一样。这些都是针刺的道理。

  黄帝说:我想听听五脏六腑脉气所出之处的情况。

  岐伯说:五脏经脉,各有井、荥、输、经、合五个腧穴,五五共二十五个腧穴;六腑经脉,各有井、荥、输、原、经、合六个腧穴,六六共三十六个腧穴。人体脏腑有十二经脉,每经各有一络脉,加上任脉之络、督脉之络、脾之大络,共计十五路。这二十七脉之气周行全身,出入于上下手足之间,所出为井,所流为荥,所注为输,所行为经,所入为合。二十七气流注于五腧,昼夜不息。人体关节等部位的相交,共有三百六十五个会合处,都是络脉之气聚结的地方,即气穴。知道这些要妙所在,一句话就可说明白,否则就无法说了。这里所说的节,是血气游行出入的部位,而不是指皮肉筋骨。

  在实施针刺之时,注意察看病人的气色和眼神,可以知道血气的耗散与还复;分别病人身体的强弱,听他的声音动静,可以掌握其邪正虚实。而后,右手主推而进针,左手佐助而护针身,当针下得气时,就可以出针了。凡是要用针之前,一定要先诊脉,观察脉气的和与不和,然后才可治疗。如果五脏之气已绝于内,是阴虚,而用针反补在外的阳经,造成阳过盛而阴更虚,这叫重竭,重竭必死,其死时是安静的,这是因为医生违反经气,误取腋和胸的腧穴,促使脏气愈趋虚竭所致。如果五脏之气已绝于外,是阳虚,而用针反补在内的阴经,造成阴气过盛而阳气更加虚竭,引起四肢厥冷,这叫逆厥,逆厥必死,其死时烦躁不堪,这是由于医生误取四肢末端穴位,促使阳气彻底告竭所导致的。针刺的要害,刺已中病而不出针就会伤气,不中病而出针,就会使邪气留滞不去。伤气会使病势加重而使人虚弱,邪气滞则容易发生痈疡。

  五脏有在外的六腑,六腑之外有十二原,十二原穴出于四关(即两肘两膝),四关原穴主治五脏病变。所以五脏有病,就应该取十二原穴。因为十二原穴是五脏聚三百六十五节经气而集中的地方。五脏发生病变,就反应到十二原,而十二原各有所属的内脏,明了各原穴的特性,透察它的反应,就可知道五脏受病的情况。心、肺位于膈上,属于阳位。肺是阳部的阴脏,为阳中之少阴,它的原穴是太渊左右二穴。心是阳部的阳脏,是阳中之太阳,它的原穴,是大陵左右二穴。肝、睥、肾位于胸膈以下,属于阴位。肝是阴部的阳脏,为阴中之少阳,它的原穴,是太冲左右二穴。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