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注于目,使眼睛能够看。其旁行的经气上达于耳,使耳能够听。其大气上出于鼻,使鼻能有嗅觉。其谷气出于胃而上达于唇舌,使唇舌能有味觉。所有这些气所化的津液都上行薰蒸于面部,而面部的皮肤又厚,肌肉坚实,所以面上的阳热很盛,天气寒冷也不能胜过它。
黄帝问道:外邪侵入人体,它发生的病态是怎样的呢?
岐伯回答说:虚邪伤人后,患者的形体就会有战栗恶寒的现象。正邪(四时之风)邪人,病情较轻,开始只是微见于面色,身上并没有什么感觉,象有病,又象没病,不容易知道它的病情。
黄帝说:讲得好啊!
黄帝向岐伯问道:我听说医生看到病人的气色就知道病情的,叫做明;按切病人的脉象就知道病情的,叫做神;询问病人的病情就知道病位的,叫做工。我想知道望色、切脉、问病情的道理是怎样的?
岐伯回答:气色、脉象、尺肤和疾病都有相应的关系,就象鼓之应桴而响,影之随形而移一样,是不会相失的。这也就象本和末、根和叶的关系一样,根死则叶必枯。因此,察色、切脉、诊尺肤三者是不能相失的,知其一谓之工,知其二谓之神,知其三的就可称为神明的医生了。
黄帝说:请你详细解释一下这方面的道理。
岐伯回答说:气色青的,脉象应是弦;气色红的,脉象应是钩;气象黄的,脉象应是代;气色白的,脉象应是毛;气色黑的,脉象应是石。如果看到的气色和切得的脉象不符合,反而切得相克的脉象,就会死亡;如能切得相生的脉象,疾病就会痊愈。
黄帝问岐伯说:五脏所主的疾病,以及它在变化中所表现的不同形态,是怎样的呢?
岐伯回答说:首先确定五色和五脉的相应关系,病疾就可以辨别了。
黄帝问道:气色和脉象已经确定,怎样辨别病情呢?
岐伯说:只要能诊察出脉的缓急、大小、滑涩,就能确定病情了。
黄帝问道:怎样诊察脉象和尺肤的变化呢?
岐伯回答说:脉象急促的,尺肤的皮肤也一定很紧急;脉象徐缓的,尺肤的皮肤也一定较弛缓;脉象小的,尺肤的皮肤也一定瘦削不足;脉象大的,尺肤的皮肤也一定大而隆起;脉象滑的,尺肤的皮肤也一定滑润;脉象涩的,尺肤的皮肤也一定枯涩。但是,这种变化有的不显著,有的显著。所以善于诊察尺肤的医生,不必再诊其寸口之脉,就可知病;善于诊脉的,不必再去望色,亦可知病。能够将察色、切脉、观察尺肤三者配合起来进行诊断,就可称为上工。这样的医生,十个病人可治愈九个。能够运用两种方法进行诊断的,称为中工。这样的医生,十个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