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微缓的,为洞病,这种病食物不能消化,咽而复吐。肾脉大甚的,为阴痿;微大的,为石水病,肿胀起于脐,直至小腹,有重坠的感觉,若肿满上至胃脘,就是死症,无法治疗。肾脉小甚的,为洞泄,其泻无度;微小的,为消瘅病。肾脉滑甚的,会发现小便闭癃,阴囊肿大;微滑的,为骨痿,坐下起不来,起来了眼睛就什么都看不见。肾脉涩甚的,会发现大痈;微涩的,女子月经不来,或痔久不愈。
黄帝说:五脏有病出现的六种脉象变化,针刺的方法怎样呢?
岐伯回答说:凡见到紧急脉象的多主有寒,脉象缓的多主有热,脉象大的多主气有余而血不足,脉象小的多主气血都不足,脉象滑的多主阳气盛而微有热,脉象涩的多主血少气少而微有寒。因此,在针刺急脉的病变时,进针要深些,留针时间要长些。针刺缓脉的病变,进针要浅些,而且发针要快。针刺大脉的病变,要微泻其气,不使出血。针刺滑脉的病变,要快发针、浅刺,以泻其阳气,排除热邪。针刺涩脉的病变,一定要刺中经脉,随着气行的逆顺方向行针,长时留针,还要先用手摸循经脉通路,使气舒畅,出针后,马上按住针孔,不能让它流出血来,以调和经脉。那些脉象细小的病变,阴阳形气都不足,不宜用针,应用甘味药调治。
黄帝说:我听说六腑的脉气,从荥腧入而为合,其气血是从哪条经脉进入合穴的?进入后又是怎样从这条经脉和别的经脉相连通的呢?希望听听其中的道理。
岐伯回答说:这就是手足各阳经由别络进入内部,而又属于六腑的。
黄帝问:荥腧与合穴,在治疗上有什么不一样呢?
岐伯回答说:针刺荥腧,可治外部经脉的病;针刺合穴,可治内部六腑的病。
黄帝问:治疗六腑的病,该怎样呢?
岐伯回答说:当取三阳经脉之合穴。
黄帝问:合穴各有它的名称吗?
岐伯回答说:胃的合穴在三里,大肠的合穴在巨虚上廉;小肠的合穴在巨虚下廉,三焦的合穴在委阳,膀胱的合穴在委中,胆的合穴在阳陵泉。
黄帝问:合穴如何取法?
岐伯回答说:取三里穴应该足背低平,取巨虚穴应该举足,委阳穴应该用屈股伸足的姿式取穴,委中穴屈膝即可取穴,阳陵泉要正坐使两膝相齐,在委阳的外侧取穴。凡是在外的经脉荥腧各穴,或用摇或用伸的方法即可取穴。
黄帝说:希望听听关于六腑的病变情况。
岐伯回答说:面部发热是足阳明经有了病变,手鱼部出现郁滞的血斑是手阳明经有了病变,两足背上的冲阳脉出现坚实或虚弱的现象也是足阳明经发生了病变。这是测候胃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