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京畿附近由内史治理,即以官名为名,不称郡。治所在咸阳(今陕西咸阳市东北)。辖境相当今陕西关中平原。
[29]“疏”,疏远。
[30]“忕”,音shì。习惯。
[31]“推恩”,施恩惠于他人。
[32]“齐分为七”,高帝六年(公元前二○一年)封子肥为齐王,有临淄、济北、博阳、城阳、胶东、胶西、琅邪七郡。文帝十六年(公元前一六四年),琅邪郡归汉,其余六郡分置七国:齐、淄川、胶东、胶西、城阳、济北、济南。
[33]“赵分为六”,指景帝二年至中元五年(公元前一五五年至前一四五年),在故赵地先后建立的六王国:广川、河间、中山、清河、常山、赵。
[34]“梁分为五”,《史记·孝景本纪》云:中六年四月,梁孝王薨。“立梁孝王子明为济川王,子彭离为济东王,子定为山阳王,子不识为济阴王,梁分为五。”
[35]“淮南分三”,《史记》、《汉书·淮南王传》云:文帝十六年(公元前一六四年),立厉王三子王淮南故地,三分其地:阜陵侯安为淮南王,安阳侯勃为衡山王,阳周侯赐为庐江王。以故淮南四郡分为三国。
[36]“支庶”,宗族旁出支派。
[37]“吴楚时”,指景帝前三年(公元前一五四年)吴楚七国之乱时。
[38]“适”,音zhè。罚罪。
[39]“蕃辅”,屏藩与辅佐。“蕃”,通“藩”。
[40]“阸塞”,险要之地。阸,音è,同厄。
[41]“太初”,汉武帝年号,共四年,公元前一○四年至前一○一年。

上一页  [1] [2] [3] [4] [5] [6]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