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要脉。
大肠发病,肠中剧痛,并发出一阵阵肠鸣,如是在冬天再感受寒邪,就会出现腹泻和脐部疼痛,甚至不能久立。因为大肠连属于胃,与胃同候,治疗时应取巨虚上廉穴。
胃部发病,会出现腹胀满闷,胃脘当心而痛,向上支撑两胁作痛,胸膈和食道阻滞不通,饮食不下,可取足三里穴进行治疗。
小肠发病,小腹作痛,腰脊牵引睾丸疼痛,时常感到苦恼,又觉得耳前发热或发冷,只是眉上有热感,以及手小指与无名指之间发热,如果脉象虚陷不起,这就是小肠经病变的症候,治疗时取巨虚下廉穴就可以了。
三焦发病,腹胀气满,小腹结硬,小便不通,感到窘迫难受,水溢于皮肤就成为水肿,留在腹部就成为胀病。三焦病候会呈现在足太阳外侧的大络上,这大络在太阳经和少阳经之间,如三焦有病,此脉即呈红色,可取委阳穴进行治疗。
膀胱发病,小腹偏肿而痛,用手按之,就想小便,但又尿不出来,肩部发热,如发现陷脉,以及足小指外侧、胫骨、踝骨后都发热,应取委中穴来进行治疗。
胆经发病,经常叹气,口苦,呕吐清水,心中跳动不安,好象有人要来逮捕他一样,喉咙中感觉有物作梗,频频咳嗽,吐唾沫,这都属于足少阳经脉本末的病变,也要看看那络脉出现阳陷于阴的现象,这就必须用灸法;如出现寒热往来的情况,应取阳陵泉穴进行治疗。
黄帝问:针刺有一定的法则吗?
岐伯回答说:针刺时,一定要刺中气穴,不可刺中肉节。刺中气穴,针气就行于孔穴之内,经脉就相通了。如果刺中肉节,皮肤就会疼痛。病当补而误用泻,或当泻而误用补,只会使病情加重。如果误刺中筋,筋就会弛缓,邪气出不去,反与真气相搏,留到里面而成病,这是由于用针不慎,由顺到逆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