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心无国界,更无地域的界限。趁着寒假,北京的志愿者来到海南希望小学,为希望小学的孩子们带来了一阵来自北京的“头脑风暴”。这群志愿者便是中国政法大学青协会的志愿者们,这群洋溢着青春活力的大学生志愿者自掏腰包来到海南,精心制作了一周的教学计划。为了避免团队成员借支教之名游玩,他们相约形成纪律:决不在支教期间外出就餐或游玩,放学之后也不可以。自发组织、自律教学、奉送爱心,他们以自身典范激发希望学校的孩子奋发向上,他们以自身言行证明着什么才是“未来的希望”。

A

“我要唤醒他们的理想”

“这次我们一共来海南17人,来自不同的学院,法学院、商学院、新闻学院、外语学院都有。”此次带队队长周少博告诉记者。

周少博是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大二学生,1995年出生,河南人。记者最初见到他时,他在给初三年级的学生上课,由于讲课颇有激情,周少博脸上挂着汗珠,只听他大声问学生们:“你们想不想有一个好的前程?要不要读大学?要不要上高中?”听到齐刷刷地“要!”周少博露出了笑容。

“你不知道,一般学校的中学生都理所应当地认为上了初中就要读高中,但是希望学校的孩子不是这样的。我问了很多初三生,他们毕业了会做什么,很多学生告诉我‘想当厨师’、‘想去打鱼’、‘要帮父母做生意’,很少有学生说初中毕业会接着读高中。”周少博顿了一下。“我要告诉他们,读高中才能学到更多知识,才能获取更多改变他们命运的机会。我要唤醒他们的理想。”

B

毕业前的最后一次支教

韩瑞泽是中国政法大学大四的学生。“他已经做了四年的志愿者,每年都会去不同的学校支教,虽然要毕业了,但他还是坚持把志愿者工作做到最后。”周少博向记者介绍道。

“志愿者工作既能够帮助别人,又能够给自己带来快乐,所以大学这四年我做了四年的志愿者,这是我毕业前的最后一次支教。”韩瑞泽说。

“这次来海南感受特别不一样。以前我也在北京的农民工子弟学校支教,虽然这些孩子有着共同的特征,就是父母都没有时间照顾他们,但海南的希望学校条件还是显得艰苦不少,尤其是这里的师资力量显得很薄弱,一个年级只有一个班,有的老师要兼任好几门课。”

海南希望学校的柴校长对这些志愿者们评价很高:“他们是一群很棒的孩子,他们上课很有激情,为学生们带来了外面世界的信息,也带来了新的教学理念。同时,因为他们很有活力,为希望学校惯常的教学注入了新元素,会给孩子上一些励志课,让这些平常很少考虑人生理想的孩子看到了新的希望。”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