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

高跟鞋踩在1942年的青石路街巷中,稳定自如。12月24,圣诞前夕这天,正午的阳光像零散的小碎花,温煦地漫过粉色的高跟鞋,又从细细的鞋跟向四方延伸开来,铺满了一地,民国的气味在空气中隐隐浮动。
“黄包车,黄包车,小姐,要坐黄包车吗?”头戴毡帽的车夫一脸的微笑。
“热包子咯,女士,吃包子吗?”往前走了几步,脖子上挂着白毛巾的伙计就站在包子铺门前的大台阶上,略略向前倾着脸,讨好地客气。
还没来得及答个话儿,后面传来轻盈的女音:哎,今天大戏院里放映什么电影呢?男人温厚的声音:海报上不写这吗?《三十九级台阶》。 一回头,隔几步的对面建筑物上几个醒目的大字:国泰大戏院。不过,字是从右往左念的。“国泰大戏院”的下面是绘有罗伯特和玛德琳的巨幅海报。这两个人主演的这部电影,是1935年由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执导的。7年后在中国这个西南城市上映,那时侯,抗战已经到了相持阶段。所以,在戏院上方高墙上有这样的标语:抗战必胜,建国必成。
哦,原来在井然有序的市民街市生活之外,还有炮火硝烟的阴霾笼罩在城市的上空,那样的味道……
“走吧,前面也有好看的。”老公推了还呆呆站在戏院门口的我,回过神来之后,猛然间被头顶的蓝天白云狠狠抚摩了一把,又在清新如丝的空气里深深呼吸了几下,幸福的感觉像阳光下自如的蝴蝶,翩然飞来 。好吧,战争离我很遥远,我们身在和平的2015年,身在一个叫海口市冯小刚电影公社1942的电影拍摄地——民国的大街小巷小桥流水,民国的饭店歌厅剧院报社,民国的拉黄包车卖包子面条的群众演员……
(二)

一个年轻的姑娘,拉着男朋友的手,要他为她在各处贴有旗袍美女照片的橱窗前拍照,她的裙子优雅大方,摆出的姿势也很民国气,就连一脸灿烂的笑容都带着那个年代的恬静。“我穿越到民国啦”。她开心地对她的情人说。
一个挎着相机的中年男子,显然更钟情于那条层叠弯曲的阶梯式小巷,巷子两旁,酒旗在风中飘扬,卖花生油和旅店的竖式招牌静立迎客,阳光从另一侧的屋顶倾泻下来,淡淡地映照一切。这情景,竟触动了中年人:“知道吗?这里的样式和重庆的老街道一模一样啊,真真实实的民国景象啊。”他很认真地和身边的同伴们说着,一旁的老公听到,也马上深有感触,接过话茬:“是的,民国时期的重庆老街道,现在依然是老样子呢。”老公大学是在重庆上的,多次去过老街。因了这句话,陌生的男子在眉眼之间,就多了些亲和。他一边和老公说着话,一边端起相机,把那些老镜头纳入焦距之中。看来,他对重庆也很熟,不仅是熟,看起来也很有感情。他和同伴们在这条巷子里转悠了好长一段时间,每一步台阶,每一处门房,甚至房子上的青瓦,青瓦上的蓝天,都牵动着他的目光。
他不同于上面那个玩穿越的年轻姑娘,环境于她只是一种背景,是展示出她的年轻和美的道具而已。而他呢,或许是要在其中回忆一段往事,又或许是要寻找一段历史的痕迹。谁知道呢,哎,故事,都藏在人心里。如一碗陈年老酒,在夜深人静之时,独自饮去,而后的翻江倒海,独自体味。
来穿越的一拨又一拨的游客们,有穿上国民党特工服坐上老式军用吉普车拍照的,有和扮演毛泽东和蒋介石的演员握手笑谈的。曾经你死我活的复杂政治,换上穿越的外衣,仿若让人在戏台下观看一场声势浩大的战争,有了戏谑的味道。小朋友们呢,被大人带着,从卖糖葫芦的手中接过糖葫芦,在阳光下愉快地奔跑,笑声一串串地,洒了一地,大人的叮咛声也一路追随:“慢点儿,前面有黄包车——”曾经朝不保夕的乱世,演变成带给孩子快乐的和平时光,还有比这更让人动心的时刻吗?
(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