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是道家学派最具权威的经典著作。他文约义丰,涵盖哲学、伦理学、政治学、军事学等诸多学科,其内容博大精深、玄奥无极、涵括百家、包容万物、被后人尊奉为治国、齐家、修身、为学的宝典。这部被誉为“万经之王”的经典,对中国的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影响,无论对中华民族的性格铸就,还是对政治的统一稳定,都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道德经》共八十一章,分为《道经》《德经》两篇。《道经》强调人类一定要顺应宇宙的客观规律,合乎自然规律,才能合谐地生存发展。《德经》说的,只有返璞归真于婴儿般的自然纯真状态,上位者卑谦若谷,下位者为而不争,社会才能正常发展。
老子(约前570-前500),姓李名耳,字伯阳,谥号聃,春秋末期楚国苦县人,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曾在东周国都洛邑任守藏史,孔子周游列国时曾向老子问礼。老子致力于“柔弱”“无为”的道德修养,参悟了回归自然、天人合一的大道。《道德经》源于老子对世态人情的深彻洞察和深刻思考。社会动荡、人事纠纷、他所处的时代正是周王室衰微,诸侯并起,以下克上,烽火连天,战乱频仍。在那个“世风日下,人心不古”的时代,老子见社会道德衰败,失望之极,后出函谷关隐居不知所终,出关之时,就关令尹喜之求,留下旷世经典《道德经》,亦称《老子》或《五千言》,面对生命无常、点点滴滴,万事万物积淀也老子关于人性修养、处世、治国、军事、养生之道等智慧之学。
上篇 道经
【老子·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1]。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注释】:
[1]通常译为"可以说出来的道,就不是永恒不变的道",强调道是不可言说的。但这样的翻译,等于一开始就剥夺了老子言说真道的可能性和可靠性。其实"常"字在《老子》中多为"通常"之意。另一方面,"道"字,到老子之时,已经用得很泛:有"道路"之意,如《易经》"履道坦坦,幽人贞吉";有"王道"之意,如《尚书》"无有作好,遵王之道" ;有"方法"之意,如《尚书》"我道惟宁王德延";又有"言说"之意,如《诗经》"中 之言,不可道也"。《尚书序》(相传为孔子所作)说:"伏牺、神农、黄帝之书,谓之三坟,言大道也。少昊、颛乙、高辛、唐、虞之书,谓之五典,言常道也"。这里用了"常道"一词,指一般的道理。又有冯友兰先生考证说,古时所谓道,均为人道,到了老子才赋与道形而上学的意义。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