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忌说“杀”字)。一般不抽烟,不喝酒。
    回族人民一般一日三餐,随各地区主要农产品不同而略有变化。北部贺兰山麓和银川平原盛产水稻和小麦,主食就是米食和面食,米食有干饭、稀饭;面食有干拌(捞)面(条)、连锅(汤)面、揪面片(不带汤)、浇汤的磨菇面、羊肉臊子面、馒头、烙饼子等。南部山区盛产土豆、小麦、荞麦、糜子、莜麦和豌豆等杂粮,主食也就以这些物产为主。近年来,北部和平川区的大米也时常进入山区农户的饭锅了。
    在副食方面,冬春两季主要吃土豆,夏秋两季里有一些新鲜蔬菜。酸浆水一年四季不断,做法是在下过面食的汤水里,加进一些洗净的菜叶,置阳光下曝晒或是放在灶台上热置发酵。中部的丘陵和河谷盆地则接近于平川区,变化不太大。北部和平川区的副食比较丰富。春夏秋三季里,随节气的不同而有不同的时鲜蔬菜。到了冬季,牛肥羊壮,因而副食以肉食为主,再配一些家庭自制的腌酸菜、酱咸菜、粉条、豆腐等佐餐。平日一般不摆酒,只在喜庆场合才很有节制地摆些果酒。
    平日里,有些家庭也做一些丸子、夹板(鸡蛋皮夹肉馅摊成大饼,再切成菱形方块)等精美食品,若再加上金针、木耳、枸杞和三鲜汤(牛、羊、鸡肉汁)烩制后,色、香、味惧佳,用来款待远路而来的客人。

2、岁时食俗

    每年伊斯兰教历十月一日的开斋节,以及开斋节后70天的宰牲节、阿述拉节、法蒂玛节、圣纪节以及一些其它的喜庆日子,只要经济条件许可,几乎家家都要请阿訇念颂宰牲经文——“嘟哇”、“台思米”,表示被宰物已归真主。宰羊、宰牛、宰骆驼,制做一些富有特色的民族传统食品,用来招待宾客或馈赠亲友,以示隆重庆祝。在斋月里,有的穆斯林回民白天不进饮食,通过斋戒尝到饥饿和干渴的痛苦,使自己的意志得到锻炼。
    在节日或喜庆日子里,家家都要制做股细条匀、焦酥香脆的馓子,还有油香。油香样子犹如运动场上的铁饼,又圆又厚,吃起来外焦里嫩。油香一般分为普通油香、糖油香和肉油香三种。炸油香或馓子,一般都要请年老富有经验的妇女掌勺,她们在炸油香的时候很慎重,必定要先“大净”,淋浴净身,以保持“清真”。在和油香面时,一般都掺入少量薄荷叶粉,炸出的油香清香爽口。炸馓子又称“摆馓子”,和面前先熬一锅花椒红糖水或红枣水晾凉,再加一些油或牛羊奶,然后将面和成团,由两个青年男子用木杠在案板上反复揉压成又白又软的面团,切成小块,搓成拇指粗细的面条放盆中饧一会儿。待锅中油烟冒掉后,掌勺人将条条扯成圆形或椭圆形馓子坯,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