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 

历史来源
  甘(Gān)姓源出:
  甘氏之先,黄帝第十三子,名中,封于甘,子孙以国为氏。历虞夏世为诸侯,其地在有扈国之南郊。至商有盘公贤德萃拔高宗师焉,迨至周,仍世为诸侯,数千余年子孙蕃衍散居天下。(来自《甘氏源流记》)
  其他说法:
  1、出自姒姓,以国名为氏。夏朝时,有诸侯国甘国(在今河南省洛阳市西南),其君主家族在亡国后散居各地,以原封国名为姓,成为甘姓的一支。
  2、出自子姓,以祖字为姓。据《姓纂》、《姓谱》所载:“甘,武丁臣甘盘之后。”商朝时,高宗武丁曾就学于甘盘,后武丁为商王,遂用甘盘为相。甘盘的后代子孙以祖上的名字为姓,遂成甘姓。
  3、出自姬姓,以地名为氏。据《名贤氏族言行类稿》载:“周武王同姓,于畿内为诸侯,因氏焉,甘伯恒公是也,秦有甘茂、甘罗”。即周武王时,封同族人于畿内为诸侯王,其中有封于甘地者,称甘伯。后有甘伯恒公,其后代亦为甘姓。这一支甘氏,最初的发祥之地是在周天子的王畿之内。当时所谓的王畿,是指现在以陕西长安为中心的四周之地。根据考证,现在陕西省鄠县的西南,当时就是以甘为名,因此,陕西鄠县一带,一向就认为是甘氏的发源地, 跟每一个甘姓人的关系,都极为深长。
  4、出自春秋时甘国昭公之子带,其后人以甘为氏。

家族名人
  甘盘
  生卒年不详,中国商朝名臣。
  甘盘初为商王小乙大臣,在小乙六年受命教导小乙的继承人武丁。是为“帝师”身份“。武丁继位后,封甘盘为卿士,为主要辅佐大臣之一,称他”旧学“,从此甘姓以”旧学“为堂号。据史书记载:「在武丁时,则有若甘盘」,孔安国传:「高宗(武丁)即位,甘盘佐之,后有傅说」。据今本《竹书纪年》记载:「小乙六年,命世子武丁居于河,学于甘盘。武丁即位后,「居殷,命卿士甘盘」。
  甘德
  甘德,战国时楚国人(一说是齐国人),中国著名天文学家。经过长期的天象观测,甘德与石申各自写出一部天文学著作。后人把这两部著作结合起来,称为《甘石星经》,是现存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学著作。书里记录了八百颗恒星的名字,其中一百二十一颗恒星的位置已被测定,是世界最早的恒星表。书里还记录了木、火、土、金、水等五大行星的运行情况,并指出了它们出没的规律。甘德著有《天文星占》8卷、《岁星经》等,这些著作的内容多已失传,仅有部分文字为《唐开元占经》等典籍引录,从中可以窥知他在恒星区划命名、行星观测与研究等方面有所贡献。三国时陈卓总结甘德、石申夫和巫咸三家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