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
历史来源
1、出自姬姓,是黄帝的后代,以国名为氏。黄帝有后名弃,是周朝的始祖。周武王灭商后,封召公奭于燕,建立燕国,建都于蓟(今北京市),历史上为与延津一带的燕国相区别,称作北燕。召公派大儿子去管理燕国的国政,自己留在国都镐京辅政。召公大儿子的后代世袭燕君共四十三代,后燕国被秦所灭,燕国公族子孙遂以原国名为姓,称燕姓。
2、出自姞姓,以国名为氏。黄帝的后代中有个叫伯倏的,商朝时被封于燕(今河南省延津县东北),建立燕国,历史上为与蓟地燕国相区别,称作南燕。后来南燕灭国,伯倏的后代子孙遂以原国名命姓,称燕姓。
3、出自古代北方鲜卑族有燕氏。
家族名人
燕伋:字思,孔子七十二贤之一。周景王姬贵十四年(公元前541年),出生于今千阳县水沟镇燕家山。据燕氏家谱记载,燕伋一家三代同堂,有祖父、祖母、父亲和母亲。是一个家道殷实、知书好礼的耕读传家之旺族。燕伋的祖父名公胜,父亲名公滕。当时,孔子在山东曲阜办学受徒,声名远扬,世人共仰。燕伋的父亲早就想让儿子远去山东求学。但因儿子年幼,路途遥远,未能成行。燕伋18岁取妻壤氏,贤而知礼。19岁到20岁时,不幸父母相继去世。22岁那年,他遵照父亲的遗愿,负笈千里,到山东曲阜参与“杏坛”笔者拜师求学。23岁时跟随老师孔子及同学南宫敬叔、仲由等人,周游列国,考察周社会的吏制和道德规范。用孔子的话说就是“问礼”。因为周王朝是周公姬旦辅佐期兄建立的国家。孔子领众多学生到周,一是问礼、学礼,二是传播儒家学说和齐鲁文化。燕伋在孔子门下读书,周游考察,经过5年,27岁回故里。有家过了8年耕读生涯,35岁时又去齐国,跟随老师孔子读书考察。随孔子至齐国。浏览了齐桓公庙,瞻仰了一朝霸主齐桓公的画像,受到齐桓公雄才大略、英风豪气的熏染,开阔了眼界,扩大了胸襟,增长了见识与学问,较全面的接受了齐鲁文化的熏陶与洗礼。这次,他在鲁住了5年,40岁回到了千阳。燕伋第二次从鲁游学归来,开始在渔阳(千阳古称)办学教书(当时在西关裴家台),正式传授儒家学说。他在渔阳办学18年,直妻周敬王姬十一年(公元前484年),因孔子的儿子伯鱼去世,他第三次去鲁,留住四年,正欲返回时,不幸又逢尊师去世,又留鲁,与众同学为尊师治办丧事,戴孝守灵三年,辞鲁归里。其时年高65岁。在家一年就因病去世。
燕达:字逢辰,开封人。为儿时,与侪辈戏,辄为军陈行列状,长老异之。既长,容体魁梧,善骑射。以材武隶禁籍,授内殿崇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