铮铮铁骨一代报人
读徐铸成


  就在读完《马寅初全传》,意犹未尽的时候,女儿又给我推荐了《报人风骨·徐铸成传》。马寅初和徐铸成,本是两代人,分别出生于1882年和1907年;一位是浙江嵊县人,一位是江苏宜兴人;所从事的事业也各不相同,一位是经济界,一位是新闻业。但“风骨”二字,却把他们二人,乃至那一代许多学人紧紧联系在一起。
  徐铸成三个字,几十年前在现代文学有关资料里见过,当时只知道他是一位报人,对详情没有深究。李伟先生写的这本书份量很重,读过后不仅初步了解了徐铸成,而且深为徐铸成先生的精神打动。进一步,通过徐铸成不屈不挠奋斗的一生,才知道一个世纪以来,一代报人是怎么样走过来的,他们又具有什么样的高贵品格。说是“一代”报人,那就不只是徐铸成一位,至少还有《大公报》三巨头之一的张季鸾,徐铸成一直把他视为自己的恩师;还有更早些时候的邵飘萍先生(《京报》创办人),他是1926年4月被奉系军阀张作霖逮捕,以“宣传赤化”罪名处死的。他们脱胎于一个专制独裁的社会,生活在一个动荡血腥的年代,一生致力于民主自由事业,把个人生死置之度外奋斗终身,追求的是什么?套用今天的概念解释,具体争取的就是人民大众的知情权和话语权。
  徐铸成先生就是这批人当中在新闻战线奋斗时间最长,最全面,最具代表性的一位。他从记者到主编,再到社长,几十年在报业各种岗位上做出卓越的成就。早在北京师范大学读书时,他就开始涉足新闻事业,从1927年第一次受命采访著名学者、教育家晏阳初开始,一生与《大公报》、《文汇报》结下不解之缘。这里只要简略地翻阅一下抗日和解放战争期间徐铸成办报的年表,就可以知道他是经历了怎么样的艰辛历程。
  1936年筹办《大公报》上海版,1937年11月上海失守,12月《大公报》停刊;
  1938年1月《文汇报》在上海诞生,主持编辑部,1939年5月《文汇报》停刊;
  1939年8月到香港任《大公报》编辑部主任,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大公报》香港版停刊,被日本人监视,1942年2月化妆脱险,经广州、韶关至桂林;
  1942年2月任桂林《大公报》总编辑,1944年9月桂林《大公报》被迫停刊,桂林失守,经长途跋涉到重庆;
  1944年在重庆主编《大公晚报》;
  抗战胜利,1945年9月回到上海,11月《大公报》复刊,1946年3月脱离《大公报》;
  1946年5月任《文汇报》总主笔,1947年《文汇报》遭查封,被国民党当局监视;
  1949年从上海潜逃至香港,筹备香港《文汇报》,9月创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