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4月22日,王曾睿先生受邀在海南心发现课堂进行探寻近代知识分子荣辱与风骨讲座。王曾睿先生很健谈,这或许跟他做过话剧演员,当过经理,董事长,经历阅历丰富,也或许跟他对今天的课题准备充足有关。也或许就是他骨子里等同于他这类人有关。所以,他的讲座,声情并茂。不时引来阵阵掌声。著名作家清秋子先生,源远国学网负责人袁洪量也应邀参加。

相关链接:

    王曾睿,建筑高级工程师。88年50岁闯海南,70岁创作长篇小说《理想世界》,74岁《依依杨柳青》,工作之余写过上百部传记、读书笔记和随笔。

探究近代中国知识分子传统
王曾睿
   

    进入新世纪以来,知识分子课题被越来越多的人关注,相关著述多了起来,有许多被淡忘了的历史人物的传记,也有对一些历史事件乃至许多细节的钩沉考证。这一动态无疑为广大受众提供了更加客观丰富的阅读资源,带来的积极作用是,一方面随着社会进步,对许多人和事重新作出客观的评价;另一方面也会影响到社会价值取向逐渐向更健康的方向演变。
    首先界定一下中国近代知识分子概念,学者李泽厚把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划分为六代,即辛亥一代、五四一代、大革命一代、抗战一代、解放一代、知青一代。通常所说的近代知识分子,应该指前面四代,也包括知识分子出身的各行业从业人员。把近代历史上这个群体称为“近代知识分子”,要比称为“民国文人”、“自由知识分子”更为确切。按照他们所从事的行业,可以归纳为几种类型:一、学者专家,如梁漱溟、陈寅恪、黄万里;二、文学家艺术家,如老舍、曹禺、马思聪;三、实业家,如张謇、范旭东、宋培卿;四、教育家,如蔡元培、张伯苓、陶行知;五、政治活动家,如梁启超、陈独秀、彭文应。其中也有一部分人由于历史原因,在1949年前后流落到海外,主要是台湾、香港和欧美,最有代表性的是胡适,还有晏阳初、林语堂等。过去想真正了解他们有一定困难,现在可以逐渐读到越来越多关于这部分人比较客观的历史材料。
    为什么要讨论这样一个题目?因为从现在可以读到的大量材料中,可以很清楚地看到,他们身上有许多优秀的品格,在今天看来仍有极大的现实意义,有待挖掘,值得学习,应该传承。
    一、浓郁的忧患意识(价值观)  1840年鸦片战争,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轰开了封闭的国门,从此一百多年时间,神州大地陷入内忧外患之中。1905年科举制度废除,读书人再也不把读书、科考、中举作为登科入仕之途径,知识分子与此前的读书人“士”的社会角色发生很大变化,知识分子精英在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