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民主自由喋血的诗人学者
读闻一多


   今春在京陪老伴手术,偷空到西单书城淘到一本《清华三才子》,包括闻一多、罗隆基、吴景超三位先生的评传。其中第一篇是《闻一多的命运》,读后有些困惑。三十年搬过不下十次居所,手头找不到更多关于闻一多的资料,后又在海口买到一本《大家国学·闻一多》,总算可以复习一下闻先生的著述了。
   知道闻一多这个名字,还是在读中学的时候,教科书里有《最后一次讲演》,好像还有吴晗的《哭一多》。从此,这个名字深深印在脑袋里。
  《大家国学·闻一多》如编者闻立雕先生前言所说,“本丛书主要对象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学术有兴趣的中间层面读者,……本卷只好选些接近普及、或介乎专业与普及之间的文章。”这正好适合本人的阅读要求。
   闻一多对杜甫、屈原、楚辞的分析,让我大开眼界。他的视角和别人不同,以杜甫为例,任何一个朝代,任何一位稍有文化的国人,都可以随口背出几句杜诗,我一贯也只是凭着对诗词的一知半解和个人好恶来看待这位“诗圣”。尤其《李白与杜甫》问世后,郭沫若先生扬李抑杜,可以理解是作者自己的学术观点,也可以理解是有一定政治目的迎合,但恰恰我那个“好恶”似乎在这本书里找到了依据,心里多少还有些自鸣得意。而读到闻一多先生的《杜甫》,虽然他自己说只是一篇“初稿”,虽然只有万把字,但却把一个活生生的诗人推到读者面前,诗人的经历、遭遇、交游、追求,让你不得不重新面对这位伟大的诗人,再看看自己脑袋里那些概念化的东西,自己都觉得有些不好意思了。
   我读中学的时候,静不下心认真学习历史,古文基础又差,对于屈原,对于楚辞,很难理解。年轻时读过一本游国恩先生著的小册子《屈原》,只是当闲书看了,也没有认真思考。当我读到闻一多的《屈原问题》后,阖上书,闭目想一想,对这位“人民诗人”的认识与以前不同了。
   我觉得闻一多的这些文章,就其感染力而言,更像一篇篇生动的散文,只因其本人的诗人气质,才能写出那么好的文章,当然同时他的学术作风是十分严谨的。
澳门回归,我才知道闻一多写过《七子之歌》。该组诗写于1925年,闻一多以拟人的手法,写下《七子之歌》,将我国当时被列强掠
   去的七处“失地”(澳门、香港、台湾、威海卫、广州湾、九龙、旅大)比作远离母亲的七个孩子,哭诉他们受尽异族欺凌、渴望回到母亲怀抱的强烈情感。此诗一问世就引起了海内外华人的强烈共鸣。诗人自己未曾预见的是,70多年后,《七子之歌·澳门》由著名音乐制作人李海鹰谱成歌曲

[1] [2] [3] [4]  下一页